位置:首页 > 理财 > 基金

“第一”旗号满天飞 红利基金“花式”较劲出圈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者: 2024/6/6 9:13:20

红利投资热仍在持续升温,今年以来堪称最“卷”的红利赛道,还在源源不断迎来新玩家。基金公司纷纷较劲,聚焦新品发行,频频打出“同类规模第一”“累计成交额排名第一”“分红规模第一”等旗号。

继上周一批央企港股通红利ETF获批后,近日,又有各种各样的红利基金批量上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上报的新基金名字里带“红利”的就有42只;存量产品中,逾100只是以A股为投资标的的偏股型“红利”及“股息”基金。面对有限的市场资源,红利投资的竞争好戏连连。

红利新基金批量来袭

5月31日,两只红利基金同日上报,其中一只是万家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另一只为红利主题量化产品中信保诚红利龙头量化选股股票型基金。5月30日,广发基金、南方基金、景顺长城基金旗下的三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获批,成为市场上首批跟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产品。5月28日,富国基金上报了富国中证中央企业红利ETF;同日,华泰柏瑞基金上报了华泰柏瑞红利量化选股混合型基金。

值得关注的是,红利投资被动化趋势明显。今年以来,除了大量红利指数型基金外,红利主题的公募量化产品也成为基金公司竞相追逐的新风向。除上述红利ETF和红利量化选股基金外,此前,东方红基金还上报了东方红红利量化选股混合型发起式基金和东方红红利价值量化选股混合型发起式基金,华夏基金也上报了华夏红利量化选股股票型基金。

此外,近期上报材料的还有国泰上证国有企业红利ETF联接基金、博时中证红利低波动100ETF联接基金、兴业华证沪港深红利100指数基金、兴业华证沪港深红利100指数发起式基金(QDII)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5日,今年以来上报的基金中,仅名字带有“红利”的就有42只。从产品类型来看,近期上报的红利基金涵盖ETF、量化基金、ETF联接基金、指数增强型基金,再加上主动管理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红利主题可谓全面开花。

此外,从现存红利产品数量来看,据Morningstar Direct的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5日,以A股为投资标的的存量偏股型“红利”及“股息”基金有103只。主动型与被动型数量大致相当,但被动型占比略高,为56%左右。

基金公司“花式”竞争

在红利投资的戏台上,基金公司纷纷暗自较劲,聚焦各自产品的特色竞争。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多家基金公司均表示将红利相关ETF作为今年持营的重点产品,还有不少基金公司表示未来两年将持续开发、布局以红利为代表的Smart Beta产品。

在新品宣传时,针对基金公司打出的各种“第一”旗号,一位市场人士调侃说:“认真找,总能找到自己是市场第一或是唯一的角度。”

不同产品的确各有特色。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崔悦表示,根据晨星分类标准,存量红利产品中有88%的基金主要投资于大盘股领域,其中约半数更是专注于大盘价值股票。在产品策略上,当前市场上的红利产品展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投资范围广泛的宽基型产品,也有的专注于特定行业主题,更不乏运用红利低波动和红利增长等特定策略运作的产品。

进一步聚焦指数基金来看,产品看似“同名”实则不同义,跟踪不同红利指数的产品之间差异较为明显。以红利指数、红利低波指数、央企红利指数、港股通高股息指数为例,投资标的存在明显差异。据华泰柏瑞基金介绍,红利指数是经典的单策略红利指数,主要选取符合条件的沪深A股和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是对部分高分红股票的综合反映;红利低波指数则将选股范围拓展,并且加入了低波因子,在较高股息率的基础上筛选出波动率相对更低的股票,力争兼顾风险与收益;中证央企红利限定样本股为实际控制人属于国务院国资委或财政部的中央企业;港股通高股息(CNY)指数则聚焦符合港股通条件的香港上市公司,投资标的更具针对性。

配置需求并未饱和

对于机构争相涌入红利投资赛道的行为,也有观点表示质疑,资金对红利资产的追逐,本质上是采取防御的投资策略,但当前市场财政和货币政策均出现积极信号,此时再去追逐红利资产是否还具有性价比?并且红利策略火爆已久,此时入场会不会又陷入高位站岗的尴尬境地?

对此,多位受访人士认为,尽管基金公司近年来对红利产品广泛布局,但投资者对红利策略的配置需求并未饱和,红利策略并不仅有防御避险属性。“今年以来参与红利投资的客户依旧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个人投资者大多是短线操作。但总体来看,对红利策略的配置并未饱和,目前把红利真正当作长期概念来投资的人很少。我们认为,长期配置资金与红利策略十分匹配,但当前长期投资者少、波段交易多,长期配置需求仍然有较大空间。”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表示。

民生加银基金的基金经理周帅表示,红利策略不仅具有防守属性,也具有较高的长期配置价值。虽然在经济复苏期间,稳定性的红利资产吸引力相对有限,但红利投资中的股息率指标不仅从分红角度筛选出了业绩稳定优秀的企业,还兼顾了资产的性价比,是长期有效的选股指标,稳定分红带来的复利效应也使红利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伴随着我国经济体量基数提高,发展模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红利资产“稳定性+确定性”的吸引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红利基金,不少投资者对主动产品与被动产品产生了选择困难症。崔悦表示,同为红利基金,被动型产品以追踪指数、复制其成分股进行运作,其组合分散程度较高,策略透明度和运作稳定性均较高。投资者可以清晰了解追踪指数的成分股及其股息率情况,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红利资产所带来的确定性回报。相较之下,主动型红利基金则依赖于投研团队的能力和产品策略的设计与执行,在标的资产的选择及组合配置方面,主动型产品的信息透明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挑选主动型红利基金时,投资者应审慎评估投研团队的能力,以及产品策略的有效性和长期稳定性,以避免因主动管理不当而误入红利陷阱,同时也需警惕策略漂移的风险,避免在不经意间持有偏离红利策略、波动较高的非红利风格产品。”崔悦提示。

还有观点认为,红利策略在主动投资方面优势并不明显。“无论是主动管理型还是指数增强基金,从市场上的一些存量产品的业绩来看,并没有跑赢被动跟踪指数的基金,因为红利指增产品也是聚焦挖掘个股的股息率,相比纯粹被动跟踪指数的产品,超额收益并不显著。”上述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表示。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点击显示
相关推荐
  • 证券
  • 财经
  • 理财
  • 新股
  • 置业
  • 学堂